在夾縫中抵抗:從依法治國與司法抗爭的比較經驗看香港

✧帶上一本書,你並不孤單✧ 2024 Openbook 好書獎
得獎書單 入圍書單
春山
特惠價
NT$400
商品編號: 2009140014814
供貨狀況: 尚有庫存

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

加入最愛 此商品 「 最高 」可以折抵紅利 1 點 (約等於 NT$1 )
商品介紹
當國家權力透過法律、法庭和法治的語言不斷膨脹,猶如霍布斯所描述的「利維坦」時;
作為微小個體的我們,有什麼樣的空間和資源去抵抗威權的野心?

=制度匱乏不等於價值滅絕=

過往的香港享有國際社會公認的司法獨立和法治,也是「香港故事」中香港成功的基石與港人自豪的來源。對外資來說,優秀公平的商法及民法、廉潔的法官、高效的司法機構等,已提供足夠誘因來此通商;對港人來說,法治、司法獨立的概念深植人心,彷彿擁有法律和法庭,便足以保障人權與自由。然而,香港真的是個法治(ruleoflaw)社會嗎?

其實,香港法治之建立,可說是英殖時期的政治手段:香港的法律制度移植自普通法與便於管制的殖民地法例,雖有司法獨立之外衣,卻不曾擁有真正的民主問責,對政權始終缺乏有效制衡,也為日後威權主義式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鋪路。主權移交後,威權色彩更為鮮明,司法逐漸被政權馴服,甚而為其利器,成為權力意志的延伸,種種狀況在二〇二〇年六月《港區國安法》通過後益發嚴峻,「四十七人案」、「《立場新聞》案」、「黎智英案」等國安大案即為例證。

本書作者黎恩灝從法律的根本概念入手,討論何為法治的充分意涵,法律、政治權力與社會發展的互動,以及威權體制如何利用「法治」、「依法治國」等概念遂行對於社會的全面控制。同時也透過南非、美國、巴勒斯坦和臺灣等地的經驗,比較各國的行動者與法律人,如何以法庭為戰場與威權體制進行司法抗爭,及其產生的得與失,希望能為仍在夾縫中頑抗的人們,開啟新的思考空間與行動可能。


作者: 黎恩灝
原文作者: Yan-ho LAI
出版社:春山出版
出版日期:2024/01/23
語言:繁體中文
定價:400元
ISBN:9786267236864
叢書系列:春山之聲Voice
規格:平裝 / 280頁 / 14.8 x 21 x 2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出版地:台灣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